如何促进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解决其空间格局相对低效的问题,无非四个路径。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更是未来30年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事关我国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有必要结合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国际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及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探讨新发展阶段如何推进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现代化进程中的实体经济: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进程通常意味着现代经济部门的不断成长和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进过程,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则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我们更充分地发挥资本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势、进一步增强虚拟经济部门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方面,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和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新发展阶段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的,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资本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效率优势及其逐利本性,同时也赋予了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资本循环运动脱离实体经济、追求超额收益的内在冲动,并成为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和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
在这一点上,西方发达经济体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的新一轮经济自由化、全球化浪潮以及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各类金融创新,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经济虚拟化和资产泡沫化,并最终演变为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之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而人民需要更多地与实体经济有关,故实体经济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而一旦美国先于中国加入,中国再进入CPTPP的难度就会加剧,他们可以在协议之后再设立别的门槛,或者协议文本解释也是由他们解释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在美国之后加入CPTPP相对比较困难。
自然,目前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年均收入12,000美元的标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自然可以据理力争。尽管从短期看,欧盟在政治上站错队,被拜登当局忽悠,出现了跟中国政冷经冷的局面,但笔者判断,不出半年,到今年年底,欧盟议会应会主动与我方接触,重启中欧投资协议谈判。换言之,中国应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工作,特别是以东盟国家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而从过去的二十年来看,民进国退的现象应该是非常明显的。
本文来源:网易研究局 进入专题: 对外开放 。第四,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三、 中国开放的三部曲顺序 我认为目前中国开放的路径和顺序可以分三步走:先推RCEP,次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再推CPTPP。中国要做好准备,包括改革、宣传,还有心理方面的准备,尽人事安天命。从开放顺序上看,宜先RCEP,次中欧CAI,再冲CPTPP。所以,是否能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出口来讲是很重要的。
但从本质上看,中欧投资协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赢的协定,不是谁对谁的恩赐。第二,我的判断是,拜登政府不出半年有可能会紧锣密鼓地申请重返TPP。二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作用和地位。三是中国是否存在以贬值为目标的汇率操纵。
目前需要讨论的是:下来我们是先推中欧CAI,还是CPTPP?自然,我们可以两手抓,齐头并进。美欧日之所以认为中国不是市场经济,主要的论据不外四个:一是关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否充分。
诚然,我们要两条腿走路,积极推进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经济之路。一个是中国制造为中心节点的亚太经贸圈,其合作的区域自贸协议是区域全面经济协作伙伴(RCEP),一个是美国为中心节点的,主要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自贸区,还有一个德国为主导的欧盟区。
这虽然只是个假设的例子,但现实中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税高达97%左右。二是在目前逆全球化思潮中,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和方向。一是未来中国在多边合作特别是WTO改革谈判中的关键点。当然,三足鼎立不等于三者孤立,三者彼此之间还是有很强的经贸联系的,亚太经贸圈与北美自贸区的合作体现为全面进步跨太平洋贸易协议(CPTPP),中国跟欧盟的合作则体现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而且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所以,综合上述这四个方面看,中方都有足够的理由争取市场经济的地位。
其实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补贴透明度问题,所以也不能因为中国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进程而断定中国不是市场经济。但并没有见到因为法国存在国有企业,而其他西方国家就认定法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
比如WTO的第九轮谈判-多哈回合,每两年一次召开的部长会议中提出的新方案,各方好谈的一下子就谈好,不好谈的还是谈不妥。因此,区域全球化会优于全球的合作,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换言之,RCEP、CPTPP还有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应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其实心里应该明白:从时间表上看,中国CAI应该比CPTPP更容易谈妥。
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其实是半球化,而不是全球化。等到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后,我觉得CPTPP可能甚至会为中国量身定做一些协定,到那时中国加入CPTPP就更加水到渠成。事实上,RCEP的协议中,就已经强调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15个国家应该采取负面清单与正面清单相结合的形式。可以理性预测,美国先于中国加入CPTPP的可能性很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收入水平不一,不能够用简单的一刀切原则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而应该采用差别付费的原则对待。理由其实也不难理解: 首先,WTO提出一个新方案之后,这个方案很难放在四海皆准,或者让成员国都很满意。
在谈这点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市场经济地位重要。当然我们希望尽快谈成,但是成不成也不取决于中国。
换言之,在半球化发展过程中,中美之间的经贸应该会相对地被减弱,这可能也是国际大环境所决定的,也就是美国当前的战略格局。今天我简要地分享三个观点。
关于RCEP,目前各成员国已经达成协议,进展顺利,自无需赘言。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短期之内还可以,甚至会有中美第二阶段的贸易协议,但从长期上来看,特别是到十四五规划完成的时候,中美合作的空间跟前景都会相对有限。相反,如果中国先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然后假设一两年之内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能够达成,那时中国对CPTPP就保持着一种开放平和的态度,不着急地慢慢谈判。给定受疫情负面冲击欧盟经济疲软这个事实,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欧盟其实非常需要中国的合作。
而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没有长期超过4%,所以从这两个指标足以断定中方从来没有所谓的汇率操纵。目前多哈回合尽管完成了90%左右的议题,但发达国家在取消农产品保护,发展中国家在服务和金融贸易的市场准入开放方面,因为涉及到彼此的核心利益,都不愿意妥协让步。
有个56789现象就很好地印证了这点:民营企业创造了中国50%的GDP,贡献了60%的税收,做出了70%的创新,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企业数目也占了中国总企业数的90%。这是因为尽管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目前碰到一些回头浪上,碰到一些挫折。
入世之前,民营经济只占了中国经济很小的规模,只是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但现在民营经济是占了中国经济半壁江山以上。但平心而论,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争这个意义不大。